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期刊导读

2018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11月25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与上海形象国际传播”为主题的2018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的5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就是一个生动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要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前上海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把上海发展放到全国、全球的坐标系中思考谋划,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朝着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扎实推进。公共关系作为城市形象塑造、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必将在新一轮发展之中为展示上海形象,讲好上海故事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2018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高峰论坛在此背景下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午的主题论坛中,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的演讲《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示上海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和上海故事》,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和五十余年外交生涯中的往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中国外交政策理念,讲述自己对祖国、人民、和平的感悟与热爱。鼓励上海人民继续发扬好民间外交的优势,在全球背景下,讲好上海故事。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的演讲《安全韧性—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石》从三个方面展开:1.传统的城市防灾思维企图建造一个巨大的“拦水坝”,希望将各种不确定性拒之城外,不仅浪费极大,有时还会制造出新的脆弱性。2.传统工业文明思路下的城市基础设施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辅之以各种高韧性的“微循环”新模式。3.基于在城市设计坚持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冗余、慢变量管理、标识等CAS设计原则,持续增强城市面临灾害时的维持力、恢复力和转型力,才能奠基全球化时代的卓越城市。

会议现场

日本东京都前知事、日本前厚生劳动省大臣舛添要一在演讲《全球城市建设及其辐射带动力》中,介绍了东京都2014年颁布的《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的城市规划。这一规划要求东京在30年内相继发展各个方面,重点放在灾难监控和环境管理上。另外,还必须要改善城市的基建,改善社会福利,并且要将新鲜的能量注入到日本的经济中。舛添要一提及,东京正在建设一个区域性的老年护理系统,这个系统将会在2025年建成,同时也鼓励私营企业来建设养老院的设施。东京都建设全球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域联动及辐射力,其对外影响力的形成和经验,能为上海的都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英国伦敦市前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约翰·罗斯演讲《全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约翰·罗斯在演讲中讲述了2000年至2008年期间,伦敦在国际推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伦敦获得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同时伦敦也被《新闻周刊》等美国杂志评为世界第一的国际城市。这些成功的关键在于伦敦对自身的优势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所有工作都以“伦敦-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为理念展开。若想在公共关系领域实现类似伦敦的成功,各大城市应同样具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他建议“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现代化也是最古老的国家”是一个可选表达。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演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愿景、战略与路径》,马春雷的演讲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上海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用数据阐述改革开放40年,上海从传统的工商业基地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愿景。描述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努力成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愿景目标。三是上海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上海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战略部署,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