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期刊导读

启明星C类计划的经历让我更关注接地气的科研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金建钢

九月伊始,2017级星友进入结题答辩季,许多星友晒出了答辩后摄于上海科学会堂的照片,笑意满满。笔者一直特别关注这一级中15位C类星友。他们是上海市科委首次推出青年科技启明星C类试点计划的担纲者。3年已过,项目执行情况如何?笔者和很多关心启明星的朋友对此都很关心,也因此我们选了其中一位——首批启明星C类计划执行人,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金建钢副教授——作为本期启明星专访对象。金建钢承担的C类项目是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城市地下空间应急避难保障优化方案的设计。

C类计划是根据创新主体企业的强烈需求应运而生的,旨在推动和鼓励在沪高校、科研院所35岁以下科技人员根据沪上企业的创新需求开展研究。具体由华谊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汽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首批单位依托企业列出课题清单后招标。经面试等程序入选后将为每位入选者提供资助(经费总额与A、B类星友相同,由相关企业和上海市科委作为资助方各出一半经费)。

九月秋意浓,凉风暮雨天,采访金建钢那天下着大雨,不由让人加快步伐,因为建钢星友已在木兰船建大楼下等着我们。

享受学习,钟情逻辑

1985年,金建钢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的一个农耕之家,他是家里的独生子。海门是中国闻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也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故乡。有史记载,张謇曾就读于海门中学,而这里也正是金建钢求知生涯真正起步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都非常轻松。由于特别喜欢数理化,他觉得做理科题目是一种训练推理的享受,能从中收获很多成就感。一般情况下他只用考试时间的一半就能完成答卷,所以读书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里我们用三句话勾勒出热爱理科的金建钢同学学习生活的日常:第一,为了更多更好地玩耍,主动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喜欢每一次考试,享受每一次考试;第三,推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之所以在这里多用些笔墨,是联想到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都在辅导班、请家教补课上牵扯了过多精力。或许是现在的竞争更甚于过去,但金建钢的经历也再次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回归学习本身,享受学习,反而能够激发自身潜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04年,金建钢参加高考。向来成绩优异的他坦言自己当时没有发挥好,未能考取心仪的大学。经过一番思考,这位理科少年决定复读再考,第二年他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开启了清华园大学生活。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研究成果

行胜于言,清华烙印

无体育,不清华。这恐怕是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金建钢扑面而来的印象。“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大家从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出来到操场去锻炼。到处是跑步的人群,龙腾虎跃,蔚为壮观。”他向我们介绍到:“我们男生每年要考3 000米跑的项目,必须在14分45秒内跑完全程,否则不能升级。现在还要求每个学生会游泳。校园到处贴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标语。清华的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强健学生的体魄,更重视人格的塑造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一群人共同学习,相伴成长,是“清华人”的烙印赋予金建钢最巨大的精神财富。“清华园的生活让我认识到,在大学期间最应该为将来的事业和人生积累三样财富:身体、知识和能力。”

“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也是一代代清华人赖以砥砺前行的座右铭。清华的校风非常严谨,可以不善言辞,但必须踏实做事。加上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都在很踏实用功地学习,到处都是努力向上的氛围。传统的科学精神和实干态度正是今日中国之必须。”谈到自己在清华园求学的日子,建钢星友提炼了以上这段话。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言必求实,以行证言。打上了“清华烙印”,心就不曾离开。2009年夏,金建钢带着母校的烙印,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暨环境工程学系终身长聘教授李德纮,继续在土木与环境工程领域深造。

从“放羊找草吃”到算法高手

十年前,当金建钢怀揣着求学深造的梦想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所世界知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时,他没有想到自己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适应大学与导师新的教学与科研方法。“在中国高校的环境下,我们大都适应了‘关羊喂草’式的教学,而我的导师李德纮教授用‘放羊找草’的方法,为我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建钢回忆说,“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受益者,但在头两年,在拼命去‘找草吃’的阶段,我几乎常常莫名奇妙地头疼,难以入眠,直到有一天我找到‘草’并且能‘吃饱’后才回归正常。”所谓放羊找草式管理,并不是不管学生,而是为学生指出一个开展研究的大方向,但在大方向下能否找到有意思的东西主要靠学生自己了。“其实,导师想教给我们的,恰恰就是我们中国学生比较缺乏的独立开展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金建钢在这种“找草吃”的过程里,渐渐学会如何找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哪怕这些科学问题在文献里也很难找到。最终,金建钢在导师点拨并在师兄们的帮助下从找到的科学问题中提炼出科学道理,思考并得出具体的算法。第二年,金建钢就通过发表港口优化领域的文章帮助自己建立了学术自信。从此以后他就感觉摸到门路了,学术科研之路也越来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