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鲁海峰老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设计批评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YJA)最终成果,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3月出版,鲁海峰著。
该著基于设计学视角,立足于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类型分类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以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历代考工典文献为基本依据,分别从度量衡制度(尺度体量规则)、礼乐历时制度(精神层面)、造物工具(技术条件制约)、典型器物上的体现(设计显性批评)、设计批评的价值标准(设计批评之核心要素)、古代设计思潮(批评主体)六个核心研究范畴展开论述。全书分3部分6章,共28万字。
该著的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有设计的存在,就有设计批评存在的可能;中国古代设计批评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其批评虽散落于各类文献中,但其具备设计批评所具有的设计主体、设计客体、设计者等各个要素;工具的革新与延续本身就蕴含着设计批评的存在;与西方以人脚尺度为基准不同,中国古代设计的空间体量控制尺度以自然物为本源依据,该基本尺度按照中国的“天圆地方”、“仁礼观念”规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设计批评价值标准离不开“仁”这一核心,以不越“礼”为上,强调了技术的控制性;中国古代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价值标准是“仁”,“礼”制在思维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度”指中国特有的度量衡制度,“度”在现实操作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和”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礼”和“度”的干预下达成“仁”,进而实现“和”。
该著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批评史料内容,补遗和丰富中国语境下的设计批评体系;另一方面为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中国元素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该著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鲁海峰老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设计批评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YJA)最终成果,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3月出版,鲁海峰著。该著基于设计学视角,立足于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类型分类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以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历代考工典文献为基本依据,分别从度量衡制度(尺度体量规则)、礼乐历时制度(精神层面)、造物工具(技术条件制约)、典型器物上的体现(设计显性批评)、设计批评的价值标准(设计批评之核心要素)、古代设计思潮(批评主体)六个核心研究范畴展开论述。全书分3部分6章,共28万字。该著的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有设计的存在,就有设计批评存在的可能;中国古代设计批评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其批评虽散落于各类文献中,但其具备设计批评所具有的设计主体、设计客体、设计者等各个要素;工具的革新与延续本身就蕴含着设计批评的存在;与西方以人脚尺度为基准不同,中国古代设计的空间体量控制尺度以自然物为本源依据,该基本尺度按照中国的“天圆地方”、“仁礼观念”规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设计批评价值标准离不开“仁”这一核心,以不越“礼”为上,强调了技术的控制性;中国古代批评体系为“仁、礼、度、和”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价值标准是“仁”,“礼”制在思维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度”指中国特有的度量衡制度,“度”在现实操作层面控制人们的造物活动,“和”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礼”和“度”的干预下达成“仁”,进而实现“和”。该著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批评史料内容,补遗和丰富中国语境下的设计批评体系;另一方面为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中国元素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