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新闻

“顶天”与“立地”的时代交响--上海交通大学探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5

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高校农科始终面临一个挑战,即教授们如何兼顾前沿科学研究和服务现实需求,籍此实现“顶天立地”的科技报国志向。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热潮翻涌,上海交通大学在已有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基础上率全国之先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并第一时间开展“顶天”与“立地”互促共进的探索。近日,上海交大宝山和嘉定两个涉农区的教授工作站同时揭牌,至此,上海交大在上海全部九个涉农区都设立了教授工作站。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探索“顶天”与“立地”的交响也落下了阶段性帷幕。

宝山、嘉定教授工作站揭牌仪式

“过去六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聚焦了五大服务方向,在探索‘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过程中建构并完善了教授工作站“三位一体” 服务模式。”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吕红芝说。

记者通过吕红芝了解到,上海交大教授工作站“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指的是上海交大、区农业农村委和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三方共建教授工作站,通过经费落实、人员定岗、统一管理等制度化内容落实服务质量,服务好各涉农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自2006年在浦东新区建立第一个教授工作室到成功探索出教授工作站“三位一体” 服务模式,历时整16年。

奉贤教授工作站首席专家黄丹枫教授是第一个教授工作室的创建者之一,2018年成立奉贤教授工作站后,黄丹枫众望所归成为该工作站的首席专家,接着,奉贤教授工作站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工作站。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蔬菜专业女博士,黄丹枫在实现“顶天立地”志向的过程中的经历、思考以及观点建议,特别是她对“三位一体”教授工作站价值和意义的认知,是不容忽视的。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10周年举办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服务地方工作研讨会,就是这次研讨会为教授工作站指明了方向,那天是2016年11月1日。”黄丹枫回忆起5年多前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就是这次会议,研究院对2015年之前的10年探索做了全面分析总结,黄丹枫和其他教授看到的问题,即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交流不充分,和地方农推体系衔接不够紧密,室/站之间、设站单位之间没有交流,工作站/室的工作连续性稳定性不够等等,上升为研究院管理层的共性问题,并对这些共性问题展开研究。随后,研究院决定一方面内部提升整顿已设立的14个教授工作站/室,教授工作站实行统一领导,另一方面明确共建方向,由研究院统一和市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涉农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接,参与到“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中。

目标和方向明确之后,研究院率先开展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教授工作站管理办法》、《教授工作站运行管理细则》,制定了教授工作站三年框架协议合作协议范本,并出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工作站评价标准》,从工作站设立、常规管理、服务成效、社会声誉四方面对教授工作站作出评价。

同时,强化共建服务模式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奉贤、青浦两个教授工作站探索和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密切合作机制,通过教授工作站与区农委实施年初征询需求年末汇报等方式强化教授工作站的存在感、价值等,从而为“三位一体”模式夯实基础。

得益于与区农委共建,教授工作站的服务方向明了了,经费有了保障,源于和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建,教授工作站得以实现“借力”和“借渠道”,最后完成把服务落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头上的目标。

1月20日,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召开教授工作站2021年度工作总结交流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推广合作委员会会议,记者发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技教育处、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及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主要领导基本到场,九个教授工作站的首席专家、常务专家悉数参会,无论是工作交流还是私下聚谈,到处是融洽和谐的场景,教授们和基层农业管理工作者们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教授工作站“三位一体” 服务模式的价值和影响力也由此得以证实。

服务特色和服务质量自然是“三位一体” 服务模式的竞争力所在,记者发现,7个教授工作站的服务特色明显,服务重点则围绕各个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比如青浦教授工作站,该站和奉贤教授工作站一起成为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的“双子星”。2019年5月设站以来,站在青浦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区的时代高度,开展了一系列推动青浦农业向绿色发展的科技服务,首席专家曹林奎教授和三位常务专家一起带领16位驻站专家完成了水稻、蔬菜、草莓的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单2021年就为近700个农业主体提供了培训服务。再比如崇明教授工作站,围绕世界生态岛建设开展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滩涂盐碱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给崇明绿色发展注入了现在和未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