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7

【7】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rgy For Asthma Managemnet and Prevention, 2022. Available From:

【2】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8;391()::10.1016/S0140-6736(18)-9

“科学研究是呼吸慢病防治的‘指南针',我国呼吸学科前辈排除万难,用中国研究为中国临床奠定了坚固的基石,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瞿介明教授介绍,1979年,翁心植院士创建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为探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呼吸慢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90年,邓伟吾教授发表了有关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并与黄绍光教授一道,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上海市哮喘之家,开始哮喘的防治管理和患者教育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国际哮喘防治组织(GINA)的的高度认可,邓伟吾教授成为GINA的第三个中国顾问。

“精准分级、分型和长期规范化管理是呼吸慢病诊治的关键!”瞿介明教授表示,在诊断层面,GOLD指南和GINA指南都推荐使用评分和评估问卷,根据综合评估对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了全面、细化的分级,以此为基础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6-7。然而,呼吸慢病病程长、易复发,且急性加重和并发症影响着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生不仅应关注呼吸慢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更应重视疾病稳定期的规范化管理。

“我国呼吸慢病防治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瞿介明教授表示,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我国呼吸慢病防治的起步阶段。彼时,刚刚在“防痨战役”中大获全胜的中国呼吸病学前辈斗志昂扬,投入到“呼吸四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防治工作中。随着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支气管镜应用和一系列重要技术手段先后纳入“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救治有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后来的诊疗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021年是呼吸慢病领域临床和科研的重大成果频出的一年,瞿介明教授带领团队发表的《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可参考的重要文件12;沈华浩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通过CCL6-CCR1信号轴对哮喘炎症环路的正反馈调控新机制,为靶向CCR1的小分子药物设计提供思路13;罗凤鸣教授团队利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极肺部射频消融仪和新型导管,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新型导管肺部靶向去神经射频消融术,为广大慢阻肺患者带来好消息;“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使我国呼吸学科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是时候为呼吸慢病防治‘谋篇布局'了!”202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始启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瞿介明主委、周敏教授团队参与的“老年心肺功能减退及相关疾病多维预警、综合诊疗与干预策略研究”获得支持,他们牵头负责的子课题主要聚焦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功能减退的长期随访及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的建立”。瞿介明教授表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正积极推动将哮喘和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呼吸学科正着力由大学科向强学科发展,为健康中国的理想砥砺前行!

2013年,沈华浩教授团队全球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全新哮喘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这一概念也被纳入《内科学》9及《呼吸病学》10;2017年,钟南山院士团队的论著《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11,一改学界对于慢阻肺药物治疗的看法。中国研究不仅登上了国际舞台,更改变了国际指南。2020年,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了《中国成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风险因素及与吸烟的关系: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的结果》。首次明确了我国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这是继前期明确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流行状况后,“中国肺部健康研究”又一项重要成果发表。

【10】王辰. 呼吸病学(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8】Guan WJ, Ran PX, Zhong N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PD in China: successes and major Respir Med. 2016;4(6):428-430. doi:10.1016/S2213-2600(16)-3

【3】Huang K, Yang T, Xu J,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9;394():407-418. doi:10.1016/S0140-6736(19)-X